名师讲座后的感悟
北京师范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师范之老大,可外谓名师汇翠,且都个性淋漓。其讲座囊括古今之经典文化和理念,令人茅塞顿开,感悟至深。
一、“中西古今”问题
“中西”问题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差异问题。“中国的古代”与“西方的现代”中间的问题。中国的古代积淀了厚重的文化,而西方的现代却在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中国的现代却在丢弃古代很有价值的文化,如美德。中国人的文化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我们应当弘扬古代的先进文化,将不同“视界”的优秀文化寓为一体。
进化论成为现代的一种主流文化。“进化者,往而不返也!进而无极也!”对于中国人的道德观有“上坡论”和“下坡论”两种说法,即个人道德观在上扬,如追求民主自由;但公共道德观却滑坡了,因为旧的思想道德体系不再适应,而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形成。
二、“教育的理想”
我国的两位公认的教育家是孔子和陶行知。杜威的思想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进程。
教育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分析。其一,人性的最高境界为自然。其二,人性应纳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其三,人性即对人的智慧的挖掘。基于此,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应保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但几千年来,“学而优则士”为指导,使得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学习上的弱势者,最终也会折射出生活的弱势者。
职业教育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应该紧紧依托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纪之交,由于普通高校从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型教育,带来普通高中的扩招,也带来中职的萎缩。中职学校“登记入学”,基本属于零条件入学,问题学生的面积扩大,办学的精力用在维持基本办学秩序。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即以服务对象的目的为宗旨,为经济和社会生产服务,为受教育者服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职业岗位相对应,要和就业需求对对应。学校应有吻合市场需求的品牌。“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要实用实效,必须有利于学生获得职业资格,为学生从业、立业、守业打下基础。以“能力本位”代替“学科知识本位”。德国的“双元制”和希腊的“工学交替”都是职业教育很好的模式。
四、“解读教育的对象——人”
从遗传学分析,母亲的基因影响子女的智力和习惯,而父亲的基因影响子女的人格和方法。康有为曾有“推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女不学始”的说法。梁启超也曾说:“女子若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后又有人说:“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主观能动性。先天是基础,环境是条件,教育是关键,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人生什么最重要?人之生,人之品,人之格,人之气,人之才。
五、“坚定不移扎实有序的推进素质教育”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厚基础、宽专业、综合能力强的人。
教育的深广度,即基础教育的广度和高等教育的深度。
校长教师处于“读书链”的起点。校长教师读书,学生才回读书,社会才回读书。
微笑是启迪学生的金钥匙。投给优生是“锦上添花”;投给差生是“雪中送炭”。
班主任“五镜”意识:望远镜(立足长远)、放大镜(表扬成绩)、显微镜(洞察问题)、平面镜(公正对待)、三轮镜(不同角度)。
六、“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影响教师和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
教师方面:待遇、人际关系、专业自主权、生活环境、教师职业的社会威望、职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专业素养、生命质量、劳动强度。
学生方面: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生活环境、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和汲引力、享有自主权和主动性、对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
心态16字: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教师成长的三维度:观念、行为、个性(好教师的热情温暖)。
教师成长的三层次:文化底蕴、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智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它的本质。学校应该是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