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近年来很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前些日子我带着一央企老总来到荷花办事处联系招商工作,他有意向开发浏阳天马山公园。考察完毕,办事处的领导带着我们来到古家火车站幸福屋场参观,这里依托浏阳历史上的古家火车站为乡愁文化景点,建起了幸福屋场,将乡道修成了沥青路,晚饭后村民们三五群群散步,跳广场舞,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城里人的文化生活。老火车站的场景,打上历史烙印的标语,无不让人想起过去岁月。
乡愁本就是一种文化!
附:我朋友刘正初先生的文章“远去的小火车”。
远去的小火车
刘正初
有记忆开始,家门前就有一条小火车路。几乎走出家门,就要穿越小铁路。常常有蒸汽机头冒着白烟喘着粗气拉着一列长长的车厢从家门前走过,也常常有铁路工人在铁路上叮叮当当劳作之后到我们家歇气喝茶,我们也常常在铁路上玩耍,上小学时还必须踏着枕木走一段铁路……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学地理,老师要我们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的大约位置。我第一个跑上讲台,指着地图上的铁路线说:“我知道我家在哪里,我家就在铁路边上。”
现在想来,当时的回答是多么的幼稚。因为在我至今能看到的全国地图上,都没有记载这条小铁路。小铁路太小了,它也许只是巨人身体上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但在我的童年,却给了我无尽的遐思和梦想。铁路向前延伸,在转弯处消失在山的那边;火车奔腾着呼啸而过,留下了大地的回音。我常常想,铁路的尽头是什么呢?火车开到了哪里呢?远方,就这样走进了我的梦中。
这条给了我梦想的小火车路,就是醴浏铁路。在醴浏铁路志上,我查阅了其中几条大事记:
1965年12月1日,醴浏铁路全线破土动工;1966年7月1日,醴浏铁路全线试通车,在浏阳火车站举行庆祝大会,华国锋参加剪彩并致辞;1966年10月1日,醴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营运,浏阳结束无铁路历史……
修建醴浏铁路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父亲和我们生产队的全体劳动力都参加了这一工程,生产队承担了我家门前一段铁路整理土石方的任务。这段铁路往南是山,往北是田,南边山上挖出来的土方除了修筑北边的铁路路基之外,还在我家屋后堆成了一座小山。通车那天,附近群众扶老携幼,伫立在铁路沿线,围观那个会自己跑动的“铁脑壳”。那天的火车披红挂彩,由北向南缓缓驶来,汽笛长鸣,围观群众的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铁路就这样走进了乡下人的生活。生活在铁路边,自然有一些与铁路相关的故事。山里人没有看过火车,当看到火车上坐满乘客时,不禁惊呼:“火车难怪跑这么快,原来这么多人在里面推哟!”说有人摸了摸火车下面,正好火车鸣笛,于是认定:“火车也怕搔痒痒哟!”
小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在这条铁路上乘车,记得有时是母亲带我去县城看病,有时是父亲带我去县城走亲戚;十二岁时,是姐姐带我坐着这趟小火车到县城念书,从此离开了铁路边的家。火车站离我们家两华里不到,是那种红砖修建的带有一点俄罗斯风格的小平房。许多人在这里候车,也有一些小商贩在这里卖东西。有一个老太太的“遮饼”、一个老爷爷的“松花片”特别好吃,至今想来还回味无穷。以后,走过许多地方却再也没有吃过这两种食品,不知道算不算家乡特产?
火车车头是蒸汽机,拉着四五节货车车厢和四五节客车车厢。货车车厢有敞篷的,也有带铁壳的,往往装载着牛呀马的,还有乘客们的自行车、独轮车和箩筐什么的。客车车厢是绿色的,里面是黄色的木制靠背椅子,简单而温馨。乘客和乘务员都是熟人,一路上边嗑瓜子边唠叨个不停,瓜子皮吐了一地;也有提着母鸡上车的妇女,不小心让鸡挣脱了束缚,在车厢里展开了抓鸡大战;曾经列车已经启动,有年老的乘客没有上车,在站台上跑个不停,车尾的乘务员摇了摇红旗,车头就停了,等着乘客上车……
一路上都是绵延的青山,弯弯的小河。过了牛石,在车上还可以远远地看到谭嗣同的墓葬。那白色的高大墓碑,那墓前的石牛石马,让我读到了历史的神圣和崇高。当火车从县城的浏阳河大桥走过,看到那鳞次栉比的房屋,那高耸入云的烟囱,那浏阳河上的船只,还有公路大桥上的车水马龙,那种走进大城市的感觉油然而生……从大瑶到县城要经过五个车站,邻居家的慧妹子七岁就敢于一个人坐车到县城走亲戚,她告诉我们的经验是——每到一个车站解开一粒外套扣子,当衣服全部解开的时候,县城就到了……
后来参加工作,爱上了地方文史,于是查找了一番醴浏铁路的资料。醴浏铁路是浏阳磷矿矿石外运的窄轨铁路专用线,起点醴陵阳三石,终点浏阳永和。这条地方铁路原来是专为醴陵各瓷厂运输原材料修建的,不足二十公里。为了浏阳永和磷矿的大规模开采,才延伸到浏阳。全线共建大小桥梁40座,其中全长191米的浏阳河大桥,是湖南省最早修建的大型双曲拱铁路桥。老龙井车站是“小铁路”同浙赣线的联轨站,站内建有漏斗仓库换装设备。小火车运来的矿石,可直接通过漏斗,装入准轨铁路货车。历史上的醴浏铁路曾经风光无限,1982年曾经完成货运量84万多吨、客运量130万人次,上缴利润320多万元。2003年,醴浏铁路因故停运……
37年来,醴浏铁路把一个个城镇一个个乡村连接在一起,成了沿线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37年间,不知有多少人多少次搭乘过醴浏铁路的小火车,不知留下了多少故事,寄托了多少情感!然而,它就这样随风而逝,留下人们无尽的怀念和感慨。
现在想来,当时的回答是多么的幼稚。因为在我至今能看到的全国地图上,都没有记载这条小铁路。小铁路太小了,它也许只是巨人身体上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但在我的童年,却给了我无尽的遐思和梦想。铁路向前延伸,在转弯处消失在山的那边;火车奔腾着呼啸而过,留下了大地的回音。我常常想,铁路的尽头是什么呢?火车开到了哪里呢?远方,就这样走进了我的梦中。
这条给了我梦想的小火车路,就是醴浏铁路。在醴浏铁路志上,我查阅了其中几条大事记:
1965年12月1日,醴浏铁路全线破土动工;1966年7月1日,醴浏铁路全线试通车,在浏阳火车站举行庆祝大会,华国锋参加剪彩并致辞;1966年10月1日,醴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营运,浏阳结束无铁路历史……
修建醴浏铁路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父亲和我们生产队的全体劳动力都参加了这一工程,生产队承担了我家门前一段铁路整理土石方的任务。这段铁路往南是山,往北是田,南边山上挖出来的土方除了修筑北边的铁路路基之外,还在我家屋后堆成了一座小山。通车那天,附近群众扶老携幼,伫立在铁路沿线,围观那个会自己跑动的“铁脑壳”。那天的火车披红挂彩,由北向南缓缓驶来,汽笛长鸣,围观群众的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铁路就这样走进了乡下人的生活。生活在铁路边,自然有一些与铁路相关的故事。山里人没有看过火车,当看到火车上坐满乘客时,不禁惊呼:“火车难怪跑这么快,原来这么多人在里面推哟!”说有人摸了摸火车下面,正好火车鸣笛,于是认定:“火车也怕搔痒痒哟!”
小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在这条铁路上乘车,记得有时是母亲带我去县城看病,有时是父亲带我去县城走亲戚;十二岁时,是姐姐带我坐着这趟小火车到县城念书,从此离开了铁路边的家。火车站离我们家两华里不到,是那种红砖修建的带有一点俄罗斯风格的小平房。许多人在这里候车,也有一些小商贩在这里卖东西。有一个老太太的“遮饼”、一个老爷爷的“松花片”特别好吃,至今想来还回味无穷。以后,走过许多地方却再也没有吃过这两种食品,不知道算不算家乡特产?
火车车头是蒸汽机,拉着四五节货车车厢和四五节客车车厢。货车车厢有敞篷的,也有带铁壳的,往往装载着牛呀马的,还有乘客们的自行车、独轮车和箩筐什么的。客车车厢是绿色的,里面是黄色的木制靠背椅子,简单而温馨。乘客和乘务员都是熟人,一路上边嗑瓜子边唠叨个不停,瓜子皮吐了一地;也有提着母鸡上车的妇女,不小心让鸡挣脱了束缚,在车厢里展开了抓鸡大战;曾经列车已经启动,有年老的乘客没有上车,在站台上跑个不停,车尾的乘务员摇了摇红旗,车头就停了,等着乘客上车……
一路上都是绵延的青山,弯弯的小河。过了牛石,在车上还可以远远地看到谭嗣同的墓葬。那白色的高大墓碑,那墓前的石牛石马,让我读到了历史的神圣和崇高。当火车从县城的浏阳河大桥走过,看到那鳞次栉比的房屋,那高耸入云的烟囱,那浏阳河上的船只,还有公路大桥上的车水马龙,那种走进大城市的感觉油然而生……从大瑶到县城要经过五个车站,邻居家的慧妹子七岁就敢于一个人坐车到县城走亲戚,她告诉我们的经验是——每到一个车站解开一粒外套扣子,当衣服全部解开的时候,县城就到了……
后来参加工作,爱上了地方文史,于是查找了一番醴浏铁路的资料。醴浏铁路是浏阳磷矿矿石外运的窄轨铁路专用线,起点醴陵阳三石,终点浏阳永和。这条地方铁路原来是专为醴陵各瓷厂运输原材料修建的,不足二十公里。为了浏阳永和磷矿的大规模开采,才延伸到浏阳。全线共建大小桥梁40座,其中全长191米的浏阳河大桥,是湖南省最早修建的大型双曲拱铁路桥。老龙井车站是“小铁路”同浙赣线的联轨站,站内建有漏斗仓库换装设备。小火车运来的矿石,可直接通过漏斗,装入准轨铁路货车。历史上的醴浏铁路曾经风光无限,1982年曾经完成货运量84万多吨、客运量130万人次,上缴利润320多万元。2003年,醴浏铁路因故停运……
37年来,醴浏铁路把一个个城镇一个个乡村连接在一起,成了沿线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37年间,不知有多少人多少次搭乘过醴浏铁路的小火车,不知留下了多少故事,寄托了多少情感!然而,它就这样随风而逝,留下人们无尽的怀念和感慨。